Sunday, June 7, 2009

不念博士,人生可以更美麗

先聲明清楚,這篇文章不是我後悔這三年在美國念博班的心得,因為我不後悔,而且還樂在其中。這篇文章的目的,只是想藉機回答一個很常被問的問題:「為何要念博士」?

對於一些完全對念書沒興趣的人,這個問題根本想都不用想。但對於一些基本上不排斥念書,卻對生涯規劃感到苦惱的人,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。要回答這個問題,我覺得要先了解一下若真的進了博士班,卻可能遇到的兩種最糟的情況:1. 念了一半,因為種種個人的因素,決定中途辦休學或退學;2. 念完拿到學位,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或是又遇到了一些奇怪的機緣,最後只好去作和所學完全不一樣的事業,例如去炸雞排或是選立委。

對於博士班生涯不順的人,不論是碰到上述哪一種狀況,應該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後悔或遺憾。因此,在考慮是否要念博班之前,首先就是要問自己有沒有心理準備承擔上述兩種可能發生的情況?如果覺得沒問題,就請繼續看下去。

每個人想念博班的目的林林總總。有些人除了坐在書桌前念書什麼都不會,只好一直念下去;有些人則是活在父母親的期望下,拿了父母向親戚、銀行借來的數百萬,不去念怎麼行?有些人想拿了學位後在工作單位可以進一步升遷;還有些人則是很嚮往大學教授有正常寒暑假的生活。這些理由沒有對或錯,但就我自己個人的想法,則和哈佛的Dani Rodrik比較接近。他曾說過:「念博士唯一的好理由就在於想在某間學校當助理教授。」這句話表面上好像在搞笑,但其實蘊含了一個很重要的意義:如果不想對學術界有所貢獻,最好別念博士。

作助理教授就一定會對學術界有貢獻嗎?通常會有,至少在歐美很多不錯的學校是這樣的,因為如果想拿tenure的話,就一定得作出一些好的研究。簡言之,不論是出自於主動或是被動的理由,「是否有志貢獻學術」是問自己適不適合念博士的最重要問題。

什麼叫貢獻學術?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對「知識」的看法。我認為一般來說有三種看待知識的層次:第一為「吸收知識」,這是念大學的基本要求;接著就是「整理知識」,這個能力是念碩士班的基本要求;有了前兩者,第三就是「創造知識」,這是念博士班應有的目標。這裡必須要注意,後一種層次都要以前面的層次為基礎。所以舉例而言,沒有整理知識的能力就想創造知識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;其次,「運用知識」也可算一種層次,但這對於要不要念博班的決定,並不是很重要的考量,所以在此不談。

從上面三個層次來看,就可以很清楚地辨別自己對「貢獻學術」是否有正確的認識。「貢獻學術」通常指的是後兩個層次,但這不是說第一個層次不重要,而是第一個層次只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而已。

我所認識的很多朋友,對於學術知識都有熱情,但大多只停留在第一或第二個層次。他們求知慾很強 (當然不見得都像A. J. Jacobs一樣想把大英百科全書看完 ),有些人則可以很有條理的把某個知識或某段歷史整理出來,但是否能到第三個層次,往往就很不確定。

一個適合念博士的人,通常對「創造知識」會有很大的確定感或使命感。念博士班的目的,就在於培養創造知識的能力與方法,而不是想要「知道更多」,因為「吸收知識」只是念博班的基本功。念博班或許可以更了解如何「整理知識」,但如果只把自己定位在這個層次,則很難在未來成為傑出的學者 (當然不能否認,很多人念博士只想成為教書匠)。

在此我不想去定義什麼是「創造知識」,因為這已經超出了我想討論的範圍。不過我可以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檢測標準:去問看看你的教授,你有興趣的學術領域有什麼傑出的期刊 (以美國主流政治學界而言,就是APSR, AJPS 和 JOP這三大),然後上網去看在這些期刊上所發表的論文。看完後如果你心中有一絲絲衝動,認為「有為者亦若是」,那麼你可能適合來念博班;如果你對那些論文的主張感到讚嘆與佩服,但就僅此而已 (就像很多人喜歡吃美食卻一點也不想動手自己作) ,那就要思考是不是不念博士,人生可以更美麗。

No comments: